幼子憨态可掬,五官尚未张开,却偏偏装出一副大人神情姿态,故作老成。刘备看着看着,终究是扑哧笑了出来。
刘备向来平静无波,喜怒不形于色,甚少有如此情绪外露的模样。他低着头,略微的勾起嘴角,白皙的脸上胡子微微翘起,唇若涂脂,整个人的气质浑然变了,柔和而温暖
这两日江东无战事,正是读书的好时节,周瑜爱好读书,趁着大好时机遍阅了家中的藏品,对《春秋》一书大有感悟,做了批注,自豪无比,此次前来也是想将作品拿来给孙权一观。
周瑜走后,孙权心烦意乱,手里紧攥着那本《春秋》尚未放下,在大厅里跺了几步,口中默念着开篇:“初,郑武公娶于申....”这一念,倒让一些记忆缓缓清晰了起来。
他坐在父亲后方,想借着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,一观天下豪杰。可去了却失望万分,虽然年幼,但他聪慧异常,诸侯在讨论行军路线时,尚且能团结一心,可一涉及功名利禄,却又你争我抢,勾心斗角,他一眼便看出这各方诸侯面上和谐,实则各怀鬼胎,想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,且未必具有雄韬伟略。
他气馁之时,周瑜也坐不住了。周瑜见主公这几日没有动静,想是应当遇到了难题,便来求见商讨。到了果真见孙权眉头不展,问清缘由后,有些了然。
孙权站在父亲身边,听他们谈论当下局势。孙坚对他的幼子十分喜爱,逢人都想炫耀一番,二人从天下大事谈论到古籍经典,孙权自幼饱读诗书,孙坚就笑着对刘备道:“我这儿也略有见地,不如你俩探讨一番?”
那时节,他父亲和刘备交好,父亲向来疼爱他,走哪里都想带着,于是和他同去拜见刘备。
他只在幼年时匆匆见过刘备几面,印象不深,只记得是一个正值而立,和蔼可亲的人。初见他时是在各大诸侯盟誓的时候,那时候董卓扰乱朝纲,天子势微,董卓自封相国,挟天子做尽坏事,致使民不聊生。袁绍身为一大诸侯,邀请四方有志之士共事,歃血为盟,以求诛杀董贼,父亲孙坚也应召而去,他苦求父亲多日,才得他应允参与了诸侯议事。
见孙权愁眉不展,周瑜正好将书给他,并道:“主公若决定不下,不如读书消遣一番,联姻一事也不必太过烦忧,臣回去思考对策,此事终有可以突破之处。”
这倒是巧了,刘备的二弟关羽,虽并不长于读书,却也对这《春秋》颇为喜爱,时常诵读,烂熟于心。这更加激发了他的兴趣,不由得想逗逗孙权:“哦?那仲谋可能背诵?若不会背诵,倒也算不上喜爱。”
孙权少年天才,气性高傲,闻言瞪了他一眼,哼了一声,双手往后一背,学着教书先生慢悠悠念道:“这有何难?初,郑武公娶于申...”
自从那日与吴国太谈完后,孙权随即告诉周瑜联姻一事对于两家关系举足轻重,需小心行事,让他先考虑一番。自那以后,他每日处理完公文,余下时间便都待在寝室内研究刘备。
幼年孙权到底孩子心性,见这些所谓英雄不过一丘之貉,便没有了兴趣,坐不住了,虽然大人们的议会正在紧要关头,可他三心二意,忍不住的眼神乱飘,一眼便注意到了大厅末尾角落一坐两站的三个人。
那便是他们的初见。那时候,孙权仔细回忆,刘备是什么样的呢?可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,倒是对他身边的关张二人印象颇深:一人豹头环眼,虎背熊腰,威风凛凛,另一人面如重枣,髯长二尺,杀气逼人。他一看,便知此二人绝非庸才,甚至比这庭内诸侯都强上一些,绝非池中物,必有一番成就。他们二人中间坐着一人,有意无意护着,此人倒和他们全然不同,低着头面无表情,也没有逼人气势,却沉稳内敛,让人不能轻视。若说关张二人是波涛,那刘备就是静水,虽这水内藏乾坤,可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,到底还是没有波涛来的吸引人的。
【权备】斯德哥尔摩情人(二)
孙权回道:“那应该是《春秋》了。”
北,那时候他定然替你引荐过。你若担心刘备之意,不如回去仔细考虑,细细琢磨一下此人性情人品,虽然只是一点印象,但聊胜于无,总比在这里干着急的好。”
此前他只觉这亲若成,荆州就可夺回,况且两家联姻对于刘备来说也有利,因此定然会答应,可他忘了这男男之事,到底还是得看本人,刘备如若当真厌恶与男子结亲,说不定真的会拒绝。
孙权其余想得到的只有刘备和各方诸侯交谈时的样子,也一直是那种波澜不兴的表情语气,对他来说并不值得在意。如此一来,就这么耗了几日,毫无收获,眼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,他也渐渐烦躁起来。
但此时却也毫无办法,两情相悦外人向来强求不得,还在于主公自己,因此只得叹息。
这话十分在理,况且成亲之事也确实急不得,孙权便口头应是,起身向吴国太及父亲灵位行了一礼,回寝殿去了。
他也只是随口一提,没想到刘备真的来了兴趣。他看着不过十几岁的孙权,挑眉道:“不知仲谋对哪本着作最为喜爱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