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与上黎国边境山区
尘旅世界灾祸不断,上黎国地处苦寒山区,连年大雪后灭国;少数幸存者辗转移居到近夏国的边境山区。
山区气候乾冷,土地贫瘠,居民只能靠着山產、植物和高山杂粮维持生活。歷经百年,上黎国难民才开始与邻近的夏国居民往来,生活逐渐安定。
山区里人丁旺盛且勇于冒险的家族,组成了一支联合商队,把从高山雪地中採得的野参、雪莲等珍贵食材,以及特有种雪貍的皮草运到夏国边境贩售,换取民生物资,再运回当地销售。透过商业交流,渐渐引来夏与天眷自治区商人的注意,陆续开啟与当地简单的商业活动。
三个月前,这里突然来了一批修道人,约有三十人,自称是慈恩教。教主自称是承上天恩泽,下来这界拯救苦难的凡眾,已经佛授记,佛号慈恩。他率领教眾到此结夏安居。
慈恩教大兴土木,建筑丛林,带给当地居民工作机会,也给当地带来商机;为萧条的山区燃起生活的希望。
该教鼓励凡眾信佛听经,并经常把他们带来的物资分送给来丛林听道的贫困百姓,因此很得当地百姓的讚誉与护持。
般若之眼
这天,圣佛在为凡眾开示时,忽有他方佛降临,满室生辉,百花飘香,雅乐轻响。
圣佛对着虚空,似正仔细聆听,然后微笑对凡眾说:「刚才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降临道场,为我显示本界仙灵境的所在,大眾若能前往该境修行,必能永离八难,早证佛果。」在场眾人闻香气飘洒,又见圣佛恭敬有加,各个深信不疑。
只见圣佛提笔在纸上写字,然后交给大弟子卜元付印,分送给在场凡眾。眾人见纸上写着:『奇峰隐仙灵,神跡不可遇;佛境何处觅,般若眼现踪。』眾人见这四句偈,丈二金刚摸不着脑,各个迷惘。
慈恩说:「依佛所示,这四句偈是告诉我们有一仙灵境隐藏在插天奇峰之中。这个地方不易被发现,若能觅得神物,扫除障碍,开啟『般若之眼』,仙灵境自然得现。」
场中有一凡眾名叫赵之重,若有所思地问:「我们这里就是高山地区,只是山虽高,峰顶大多平坦,并无插天奇峰。天下有这样的地方吗?」
「这里虽地灵人杰,但外面世界无奇不有,又岂是你我所曾都见。你们虽与夏边境通商,毕竟只是此界一隅。夏、韶与天眷版图广阔,物產丰厚,人文薈萃。有机会到那里,自然明白此地的贫瘠。」慈恩说:「这也是我来这里的原因,就是要助各位脱离贫穷,和尘旅世界其他地方的凡眾一样共享荣华,得富贵,修佛道,证佛果。」
大弟子卜元向慈恩恭敬顶礼,说:「圣佛之前说要我们行善济贫,原来这里就是起点。」
「没错。否则你们在天眷享乐,如何能体会修道的真諦。这里的眾生是你们修行的动力,而大家也都是我等修行的导师。只有眼中有眾生,心中有佛,才能修到福德圆满。」慈恩把话题一转,说:「对于这四句偈,我给大家指引一个方向。卜元,你可以告诉大家有关插天奇峰出现的地方。至于般若之眼,就在狄贝河山谷间,各凭佛缘,定有所获。」话说完,慈恩将主持棒交给大弟子卜元,便即离开。
卜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尘旅地图,指出莎鄱紆山结、狄贝河及其南北两岸的地理位置。
凡眾中有像赵之重这样兴致勃勃的人,也有将信将疑的人,更有毫无兴趣之人。总之,佛所授意的因缘,很快就成了大家茶馀饭后的间聊话题。也正因是间聊话题,所以『般若之眼』在眾人传说下,成了一把通往仙灵境唯一的钥匙。只有取得它的人,才能渡狄贝河到彼岸,顺利进入仙灵境。
赵之重除了大哥一家人外并无其他亲眷,因而向慈恩请求学真,并愿追随圣佛游歷各地传法。慈恩觉得他是个聪慧有辩才之人,所提修真一事便应允了,还认真传授他修真之法。在他修真有成后,成为慈恩前导,为慈恩打点行前事务。
一年后,慈恩见上黎国百姓只顾自己眼下的生活,对永生的态度不够积极,对仙灵境也是兴致缺缺,于是拔寨他迁。
他一路沿着夏国西侧边陲河谷传法到韶国,再沿韶国拉也河转进天眷国。十几年来,他依着计划辗转尘旅各地,在他有计划的策动下,所到之处经常掀起寻找神器开啟般若之眼的狂chao;但最终都因资讯不足而告终。
随着自治区的文经交流频繁,慈恩倡言的「般若之眼」,久而久之,已深植人心。它的神奇力量在自治区间不断被渲染,甚至连「得般若之眼可以统治尘旅世界」的话都传开了。话题虽然炒得火热,但虚无之物终究只是茶馀饭后的间话。
务实护教
慈恩不得不承认,圣佛的名号远比「般若之眼」更易赢得凡眾的心。因为「般若之眼」只是他脑海里的幻觉。
凡眾放弃的理由也与司徒允不追求仙灵境的理由一样,经验告诉大家仙灵境不是任何人想到就到得了的地方。
弘法护教与寻找般若之眼二者相较,慈恩觉得眼下护教比寻找般若之眼更重要。